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我国炼油产能现状分析
2014-09-09 09:20:54 来源:

        目前我国炼油产能严重过剩,2013年炼厂平均开工率仅67.3%,同比下降了2.4个百分点。受益于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2013年我国炼油行业实现了扭亏,实现利润400亿元。但由于一方面炼厂产能不断扩展,另一方面,我国成品油消费增速正在逐步下行,我国成品油市场过剩的现象正在加剧。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总炼油能力超过了7亿吨,如果提高开工负荷,近5年内可以不用新建炼厂“。造成低开工率的原因主要是国内成品油产能严重过剩。
        按照国际标准,某一行业的开工率如果降至70%,这一行业就属于产能过剩行业。目前我国的炼油业开工负荷还不足70%,已经算是严重过剩。虽然产能严重过剩,但国内炼油项目仍在新建、扩建中,其中,2013年我国新增炼油能力4000万吨。扩建的项目包括乌石化、安庆、武汉、胜利、榆林、汇丰、玉皇、盛马、利安。新建的项目包括:海南东方、福建腾龙、东辰、天弘、海跃、富宇、东方华龙、乌苏华泰等。近年来,民营炼厂投资热情依然非常高涨。随着民营炼厂的新建扩建,民营企业在我国成品油供应市场份额的占比从2012年的10%上升到2013年的13%。
        从需求来看,2000年到2005年我国石油消费年均增速为7.3%、成品油消费年均增速为8.7%、消费柴汽比为2.28:1;2005年到2010年分别为7.2%、7.9%、2.2:1;2010年到2013年分别为3.6%、5.2%、1.8:1。
        成品油需求增速下降是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的叠加而导致的。经济方面,我国产业结构转型、新兴城镇化进程加快,三产发展的速度超过二产;产业方面,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主要用油行业产能全面过剩;第三,汽油需求增长率远超过柴油,但近年来不少城市陆续实施限购、限行措施,对汽油消费也可能造成影响。
        一、国内成品油市场环境的变化,倒逼我国炼油企业早日转型。
        据业内人士透露:“与其扩大产能,不如提高油品质量,差异化经营。”从油品质量升级寻求突破口,对炼油企业来说是个机遇。很多企业通过升级改造已经从中获利。另外,成品油出口也是一个机遇。虽然我国油品进出口受限于商务部配额限制,但我国成品油出口有望逐步放开。初步判断2015年亚太地区的汽油还略有缺口,而柴油和煤油则供大于求。
        当今世界炼化行业的大型化、基地化、一体化已成趋势。2012年和2013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炼油能力已超过每年6亿吨的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千万吨级的炼油企业达到24家,产能超过3亿吨,约占全国产能一半稍强。其中,有22家隶属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这使得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炼油平均规模分别达到每年778万吨和658万吨。与此同时,国内却有百余家规模在200万吨级以下的炼油企业,占全国产能的8%稍弱。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炼厂的潜在技术效率总体平均水平依然不高,且分布不平衡。
        由于现行的原油配置政策,多数地方民营炼厂不能获得稳定的原料供应,依靠少量不稳定的原油和大量高成本的进口燃料油,若能实现40%以上的开工率就已经属于乐观状态了。自然,地方民营炼厂的开工率拉低了全国炼油行业的平均生产能力利用率。可就算是在这种条件下,这些潜在技术效率低、生产能力利用率低、原料成本高的小型炼厂依然能够存活的事实透露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成品油政府定价足够高。因此,这就不难理解业内专家对产能过剩忧心忡忡的原因。
        通过举例可以说明问题,若在新加坡成品油现货市场价格基础上,加上运保费作为到岸价格,支付进口关税、给予批发零售环节合理的利润率,再加上所有环节增值税及从量消费税进行计算,我们会发现自2008年6月以后,这个“放开成品油进口,成品油批发零售环节合理竞争”意义的影子价格总是低于国内的同期政府定价。即便如此,炼化企业也不是普遍盈利的。也就是说,以中国炼油企业的总体效率,同韩国、印度、日本、新加坡炼厂在国际市场竞争,基本没有可能。目前中国国内市场的成品油需求主要靠本土成品油供应,不受进口成品油冲击已然是幸运的了。沿着这个思路自然可以理解,炼油效率足够高是判断产能真正过剩的必要条件。低效率厂商不能获得满意的市场份额,导致开工率不足,不意味着具有经济意义的产能过剩。缺乏效率,在开放市场中,再低的产能也有可能成为过剩产能。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中国炼油企业总体效率偏低的判断并不排除个别企业实现高效率的可能,更不否认优秀炼油企业存在的现实。剔除炼厂规模和投产年代差异等因素,国内炼厂的生产效率和财务绩效差异仍是巨大的。其实,对于中国成品油高油价和炼厂普遍亏损并存的论断并不公平,至少是不够全面、客观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太多的国企央企承担了一些至少在规范市场经济体制下被普遍视为过分的“社会责任”。石油系统内,很多基层单位的冗员问题至今不能根据市场规则得到解决。而中国大型炼厂的员工数量数十倍于国外相同规模的炼厂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很难期待这些炼油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一席之地。
        当然,最近几年各地大型炼油设施投资增长过快的推手离不开地方政府对政绩的追逐和石化企业对市场的争夺,但这不足以造就真正意义的产能过剩。高成本的企业没有被迫停产关闭,小规模的没有被淘汰,低效率的没有去“瘦身”。如同自然界食肉动物的饥饿有可能是因为猎物数量的增长没能抵消捕食能力的衰退。我们看到的“产能过剩”只是所捕获的猎物变少,并不是捕食者变多,或者猎物变少。
        总之,提出“炼油行业产能过剩”的论断,并非意在吓退潜在的行业进入者,或者希望政府继续整顿小炼厂,而是对于政府进一步理顺体制、改进政策、企业不断提升效率有所期望。中国炼油产能过剩或许只是个伪命题。